2013/03/28 分享 "台灣鬥魚" 繁殖過程,提供有興趣繁殖台灣鬥魚的格友

幼魚及小魚無法分辨雌雄, 雄魚魚色彩鮮豔, 尾鰭較長, 交叉成剪刀狀, 且會在水面吐泡形成泡巢

 

每年3~10月為繁殖季, 換水亦能刺激雄魚築泡巢, 準備一呎以上魚缸, 先置入雄魚

 

待雄魚成熟處於發情階段, 會在水面築一個大泡巢 (空氣吹動或水的流動會使泡泡破滅)

 

再放入成熟雌魚, 而且腹部膨漲抱卵, 雌顏色較淡, 淡桔色或較透明, 尾鰭較短, 不做泡巢

 

雌魚靠近時, 雄魚會以誇張攻擊的姿態游過來, 雌魚不會逃跑, 反而側著身傾斜地與雄魚擦身而過

 

雄魚此時不斷地張開魚鰭, 並圍繞著雌魚, 最後引誘雌魚往雄魚泡巢游去, 交尾常於傍晚或晚間進行

 

待雌魚到達泡巢下方後, 雄魚就從雌魚的腹部處, 把雌魚捲起來, 然後將雌魚的腹部朝上, 突然壓縮雌魚的腹部, 迫使雌魚排卵, 雄魚也趁此時射精, 完成卵受精的動作

 

雄魚再將卵一個一個啣回泡巢, 在撿拾完所有卵後, 雄魚又開始捲住雌魚, 重覆排卵. 受精. 撿拾卵的動作

 

若泡巢較厚, 其中有一顆顆水珠混濁, 水珠中央為透明的粒狀物, 且雌魚一靠近, 雄魚便開始攻擊, 即代表已產卵可達500顆, 若為一呎缸, 此時宜將雌魚另缸飼養, 以免受攻擊, 兩呎缸以上就可不必了

 

雄魚會護巢, 不食飼料, 約36小時後, 孵出頭朝上的蝌蚪狀幼魚, 雄魚會保持幼魚附於泡巢, 以口含住至泡巢處吐出, 直到幼魚散開自由活動, 才再接受餵食, 此時幼魚宜送到水生植物池飼養, 約2~3星期即可撈取改以人工飼養, 幼魚存活率一般約為 10%, 雄魚一週內即可再行繁殖

 

剛出生仔魚, 以炒熟的蛋黃, 所磨成的細粉或浮游生物水蚤. 水生植物餵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y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